文:温周
前言
“自过年期间听到“国民品牌”汇源果汁退市的消息后,市场上已经很久没有见过到汇源的果汁饮料了。7月6号,已经宣布破产的汇源果汁再次因为被强制执行超15.9亿冲上热搜。曾经的汇源和可口可乐的‘世纪收购’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还记得,如今竟然沦落到如此地步,从家喻户晓的国民饮料巨头,到如今的负债累累,汇源这些年经历了什么呢?”
作为家喻户晓的龙头企业,汇源果汁也曾书写过传奇。
年,公务员朱新礼响应‘南巡讲话’的号召,辞职接手了一家濒临倒闭的沂源县水果罐头厂,这就是汇源的前身。共产*人的情怀让朱新礼依然心系百姓,面对大量的水果销售不出去的困境,朱新礼转变思维决定不再生产罐头,转而发展果汁产业链。自己出钱,从德国和瑞典引进了全球先进的浓缩果汁生产线,果汁实现量产后,销售又变成了困境。
朱新礼心有不甘,这么好的纯果汁为什么卖不出去?刚好德国慕尼黑有一场食品展销会。朱新礼带着厂里生产的果汁和妈妈给的山东煎饼就去了,没有钱请不起翻译就拜托当地的中国学生,吃不起牛排就啃煎饼。几经波折,朱新礼终于迎来了 个万美元的订单,打开了国外市场的销路。在国内市场上,朱新礼将销售部设在了北京,带着手下东奔西走,走街串巷进行销售,终于小商店内都有了汇源的身影。“喝汇源果汁,走健康之路”就是当时的汇源口号。
年,朱新礼花了万“找央视打广告”,获得了央视新闻联播5秒标版广告权。这万花的非常值得,央视的广告品牌效应是巨大的,直接推动汇源果汁成为了家喻户晓的饮料品牌。之后的路顺风顺水,年,意气风发的朱新礼带着汇源在港交所上市,筹集24亿港元资金,创下当时规模 IPO纪录,上市当天大涨66%,市值一度超过亿港元。
谁知命运的拐点出现的如此之快,仅一年后,汇源就迎来了历史性的巨变!
年可口可乐的收购案被认为是汇源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上市后,可口可乐开出了亿元的高价想要收购汇源,这是一个非常高的价格,如果成功,朱新礼将可以直接套现74亿港元,安心回家养老了。朱新礼也心动了,他已经将近60岁,对于销售和进攻全球市场并不太擅长,做快乐的农民才是他真正想做的事情。将企业交给善于营销的可口可乐对他来说是非常划算的事情。
于是,郎有情妾有意,朱新礼行动迅速开始提前布局。他直接投资了20亿在老家建立新工厂,准备转型做上游的纯果汁原料供应商。并把企业的销售人员裁撤了七七八八,据统计年到年仅仅1年,汇源的销售人员从人直接降到人。朱新礼从未想过这次并购会失败。可是命运就是喜欢开玩笑。
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正是全国人民民族荣誉感爆发的时候,当时有一个调查,对于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你怎么看?投不同意的人占到了8成,认为此举是外企入侵民族品牌。年,我国部门根据《反垄断法》做出了禁止收购的决定。汇源就此失去了一个走出国门,成为全球品牌的机会。
收购不了了之,可是钱已经投了出去,销售人员也都已经离职,汇源赔了夫人又折兵,元气大伤。连锁反应压得汇源无力翻身,失去了原有优势。之后汇源为了扭转局面,先后推出了多品种的果汁,但是销售情况并不乐观。随着公司业绩的恶化,公司资金流越来越紧张,汇源不得不通过质押和出售资产维持。投资扩张也很不顺利,账面不断亏损。
企业覆灭之势摧枯拉朽,年,朱新礼的一项决定彻底将汇源推入深渊。这一年,朱新礼在未经董事会批准、无签订协议的情况下违规出借了近43亿贷款给自己名下的另一家公司,被港交所宣布停牌。年,汇源连续6年亏损,股价从12.20港元跌至2.02港元,市值蒸发了多亿元,公司总负债超过亿元,朱新礼41亿元资产被冻结,多次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年,汇源果汁上市地位被取消,年初,汇源果汁被港交所退市,随后宣布破产。
出道即 ,汇源内部的管理也十分混乱。自从可口可乐收购失败后,朱新礼解雇了大部分销售团队和员工,管理层每一个人都做不过2年,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也被人诟病。汇源衰落的同时,农夫山泉、美汁原等果汁企业迎头而上,迅速瓜分了市场份额,再也没有了汇源的容身之地,一代“国民品牌”就此陨落。
结语
“朱新礼曾给汇源定了一个‘诗与远方’的目标:在大中国、大农业、大有作为的思想下逐步形成一个现代新型农业体系。小农思想的他也许并不适合掌管一个企业,企业需要市场化运作,跟进时代需要。从风光无限到黯然退场,没有一个品牌真正能够长盛不衰。不知汇源的悲剧是否能被人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