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是之,经济学科普作者
1
民族品牌破产
7月19日消息,北京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新增破产重整信息,申请人为山东德源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经办法院为北京市 中级人民法院。
这也就意味着,曾经的民族品牌“汇源果汁”,正式踏上破产重整之路。
早在今年1月18日,汇源果汁在港交所停牌近3年后正式退市。
汇源集团面临的不仅仅是经营上的困难,还深陷债务的泥潭,创始人也是汇源的实际掌控人朱新礼也被列为失信人员。
连年亏损之下,负债超过百亿,汇源每年支付的利息就是净利润的数倍。
要知道,汇源果汁可是曾经创下行业销售量第二,曾经占据国内果汁市场45%的占有率,被人们称为“果汁大王”的民族品牌。
汇源在年赴港上市时,创下了当年港交所IPO的 金额。
为何短短不到15年的时间,从高台跌落直至破产重组,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2
从高处跌落
汇源果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走下坡路的?众所周知,汇源的跌落是从可口可乐收购失败开始的。
汇源果汁在香港上市,不仅创下当年港交所 规模IPO,上市当天股价更是大涨66%。
朱新礼曾经亲口对媒体说:“上市后汇源光账面现金就有几十亿元,果汁毛利率更达到40%。”
但这一切的美好被一桩看似水到渠成的收购案所打破。
可口可乐在年9月3日宣布,计划以每股12.2港元,总计.2亿港元的价格收购汇源全部已发行股份。
按照当时的价格,如果汇源果汁“卖身”成功,朱新礼将进账74亿港元。
这在当时对可口可乐来说,也是在中国 的一次收购案,双方都非常看好这次合作。
一方面是可口可乐想借机在中国扩大市场,另外一方面则是朱新礼的农业梦。
农民出身的企业家朱新礼,拿到这些钱并没有退休的打算。他的计划是投资中国的现代农业,帮助广大农村、农民实行规模化经营,科技化经营,品牌化经营。
同时,朱新礼认为还能借助可口可乐的平台,把中国的新鲜水果和浓缩果汁输送到全球多个国家去。
为了促成这次收购,朱新礼孤注一掷、毅然决然,抛弃了自己深耕多年积累下来的销售渠道。
当时汇源果汁在全国21个销售大区的21名省级经理基本离职,员工人数从年底的人减少到年底的人,销售人员则从人减少到仅剩人。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确切说,是朱新礼完全没有估计到人们对于“汇源果汁”这个品牌的感情认识。
用现在的话来说,汇源果汁在当时就是“爆款”,红极一时。特别是年,汇源还是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
正是这样的火爆,很多人以汇源果汁是中国自己的品牌为自豪。
随着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代表团的大获全胜,那种民族自豪感也代入到了汇源果汁这样的快消品上。
所以当人们得知民族品牌要卖给外资企业的时候,多少有些群情激愤,觉得不该卖。
当时《大河网》做了一个公开调查,结果79.11%的人表示反对。
如果仅仅是民族情绪高涨,其实并不能够阻止可口可乐对汇源果汁的收购。
但历史是各种偶然因素的巧合,年8月1日,我国 部专门针对垄断问题的《反垄断法》正式施行。
可口可乐要收购汇源果汁,这在当时就是重大的舆情事件,自然也就引起了商务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