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新农人,可以不是一个好的生产者,一定要是一个好的经营者!好的经营者,一定要是好的产品经理。
做经营,首先从产品做起,做产品首先从选择产品、选择项目做起。产品,尤其是主导产品选对了,项目就成功了一半。
然而,残酷的现实是,普遍不知道选什么。以蔬菜为例,有业内人士说,
现在菜农面临着三座大山,第一是种什么,第二是怎么种,第三是销哪里。据菜农朋友们反映,当前第二座大山——怎么种,已经不是什么障碍,即使一次不好,第二次也会掌握到方法。当前最核心的问题是:种什么,销哪里。特别是对于种什么,有太多无奈和困难:我们也不想跟风啊,可是谁能告诉我们该种什么?
农民卖菜难的一幕,年年轮回上演!所以有专家说,实际现在种不是很大的问题,卖是很大的问题,很多地方会种不会卖,种的好不一定卖的好,甚至出现卖不了,收割后烂在了地里,有些甚至不收割,因为收割成本会更高,这就是因为我们生产的东西不是市场所真正需要的。一句话,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一、??选择的误区?1、不看市场,想当然做生产。
市场经济,市场需求是出发点。新农人创业经营,稳妥的方式是,要先了解和熟悉市场找好渠道,再去生产。但是现阶段不少新农人往往相反:不看市场不做调查研究,想当然:想出来的高端人群,想当然自己生产的东西一定会有市场,甚至会供不应求,盲目生产的结果导致东西种出来了,却没人要,这是很大的一个误区。
供给侧改革的大势下,要先想好出路再去做生产,而非先生产出来后,再去找销路。新农人的创业顺序,千万不要反!
2、盲目跟风。
不了解市场信息,跟风种:什么赚钱种什么,“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去年某一品种旺销,今年一拥而上,所以各地经常出现供大于求、从“蒜你狠”到“蒜你贱”的变脸循环——去年好卖,今年可能就滞销。去年供不应求,今年就可能烂大街。最后吃亏的还是农人。
3、盲目引进、水土不服。
不顾本地与外地的自然、人文、经济环境等差异,盲目引进,如将北方大樱桃、山楂、大枣、蜜桃引进南方栽培,把热带水果引进到北方,从国外把嘉宝果、碧根果引进各地栽植,在贫困县兴建高大上曲高和寡的农庄,这些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
二、怎么做?产品选择??1、产品选择的前提
我在顶层设计中说过,对外看市场,对内看资源、周边看同行。通过对外看和对内看的交集,找适合自己的产品,找到和确定自己的主导产品。
(1)对外看:首先看市场大势。
农产品的大势是什么?大势是供大于求,供需不平衡,同质化严重。一边是大路货数量普遍供过于求、农庄低水平重复的现状,导致很多新农人经营困难。一边却是城市消费者需求升级,由原来要吃饱上升到要吃好吃出健康,有效供给跟不上,市场呼唤更多安全食品、健康食品、有鲜明定位、有特色价值的好产品。
单价99元一公斤的早春香椿(2)对内看资源:“发展适应性产业”。
对内看,就是看自己能不能生产出来,有没有打造好产品的能力。
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生态禀赋,、包括水土、资源等农业基因,包括个人的条件和特长喜好,“发展适应性产业”,然后努力发现、挖掘和提炼农产品的特色价值,做出特色,做出品牌。
农产品为什么不要轻言引种?很简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物产。现在国内绝大多数农产品,亿万过来人已经用千百年已经帮我们引种、实验过了。自己想独辟蹊径,没有一定的实力和精力,难。
(3)和同行区分,不要和同行竞争。
新农人要避免同质化的痛点,千万不要跟在同行后亦步亦趋,做和同行雷同的事。
首先,“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新农人的个性、资源不同,各有属于自己的特长。
其次,消费者最不喜欢同质化。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消费者需求不同,中国人这么多市场这么大,干嘛总要挤在一个赛道上抢饭吃?
尽量不做与当地农民无差异的农产品,不和农民抢饭吃。一没有社会价值;二估计你也干不过农民。为什么?因为农民自己的地不要钱,人工不要钱,而新农人的地大多是流转的,每年要交租金,而且要雇工人,人工成本逐年增加。所以,生产同样的大路货,卖同样的价格,大概率是亏本的。
2、选择产品的4条标准
(1)以吃好吃健康为指南,做时间的朋友。
从吃饱到吃好吃健康,我们新农人一定要跟上这个潮流。选择产品上,要避免随大流跟风种植大路货,做绿色农业、精品农业和品牌农业,如健康食品、特色食品、功能食品、生态农产品等,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大势就是时间,时间就是大势。所谓做时间的朋友,也是这个意思。
(2)结合项目主题选择。
譬如,如果想做采摘园,在选择采摘农产品时要考虑以下四点:
直径在1-10cm之间,一般超过15cm或小于1cm的水果都不适合做采摘;
重量不超过2公斤,以免过重影响体验,给消费者造成负担;
高度不宜超过2m;
外皮不能过薄,以免采摘时损耗率过大。
一般来说,适合采摘的有草莓、杨梅、樱桃、蓝莓、葡萄、水蜜桃、枇杷、杏、苹果、蜜桔、杨桃、柿子等水果类。通常小朋友对挖比采摘更感兴趣,萝卜、红薯等根茎类蔬菜,比纯粹叶菜的采摘体验更好,所以农事体验多种根茎类而非叶菜;另外,如果用生态或有机方式种植,水果、根茎类产品,比蔬菜类产品的口感差异体现得更明显!
(3)从经济价值上选择。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优选能创收、能增值的产品,选择成本低、相对好管理的植物,例如杏树就比苹果树好管理,玉米红薯就比*豆更好管理。
(4)不要选对当地水土和环境有损害的品种,勿用转基因产品。
3、具体怎么选择单品?
有4种简单的实操方法:
(1)从植根于当地水土、历史的种养产品中,选择和培育主导产品。最好还是找当地有长久积淀的产品、老百姓熟悉的产业。尤其是特色种养殖、地方名优农特产、地理标志产品等,有地瓜就怎样做好地瓜,有稻子就怎样种好稻子。
兴安盟大米:发掘出来的大米新净境所以大家看到,在不少蔬菜水果因过分追求外形,而导致某些口味逐渐消失的今天,选择老品种已经变成一种消费趋势。(2)分析自己和家族的硬件软件资源,发掘人无我有、或自己擅长的元素(老建筑、历史、身份、技艺、爱好、在儿时熟悉的生活经历),打造特色产品。
譬如,如果你是豆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或有一门很好的桂林米粉手艺,或有祖传秘方能做出很好的中草药,那当然不怕别人模仿跟进。
(3)从庄主最喜欢的某种花草、粮食、果蔬开始找单品。譬如,自己最喜欢哪道菜,看哪种鲜花,用哪种植物香水.....就把它打造成主导产品。种什么,卖什么,体验什么?——这样的话,你会越做越有兴趣,越做越好。为什么?
兴趣会为你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对你来说,产品的打磨、园区的提升,不再是被动为了谋生,而是一种自觉的乐趣!
(4)如果为了打造新奇特,或追求错峰上市,可以考虑引进新产品。但是,要慎重,要适应当地的气候或环境条件,不要盲目移植引进,以免水土不服,赔了夫人又折兵!
提醒:每个地方都有很多农产品可供选择,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最重要的是明确主攻方向。主导产品不宜过多,1-2个即可。
主导产品确定后,一产种植上要有定力,不要盲目跟风,什么红火做什么。例如,去年猕猴桃价格高涨,就大面积种猕猴桃,今年葡萄好,就砍掉猕猴桃做葡萄。三产体验上也如此,流行什么体验项目,就做什么休闲娱乐。人随风转,风口一过,人流也就没有了。
三、?比选择单品更重要的是定位品类?对创业者来讲,选择单品重要,但定位好品类更重要。
品类,是指目标顾客购买某种商品的特定利益点,物质利益(功能利益)或情感利益,都行。具有这类特定利益点的一类产品,就是一个品类。
选择并确定品类,其实是确定一个鲜明的产品定位。做得好的产品,如“怕上火,喝王老吉”“鲁花,5S压榨花生油”“汇源果汁”,都有鲜明的品类属性。这样能帮用户确立:它会占据我购买什么产品的预算?通俗地说,要花钱解决问题时想到你。
怎么确定品类?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