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号上映的电影(《沉睡魔咒2》《航海王:狂热行动》《双子杀手》)里让我第一个冲去电影院的那必须是《双子杀手》。导演李安,手捧小金人路边啃汉堡的华人之光。主演威尔·史密斯,小时候在家看了一堆他的DVD从《我是传奇》之后就是他的自来水,哥们不仅有好看的皮囊而且还是个超级逗比。这两人就是拍个汇源肾宝广告我都会去看。跟冯小刚说自己先拍了一堆商业片荷包鼓起来之后现在想拍啥拍啥类似,安叔近几年的拍片趋势一个词概括就是搞技术,《双子杀手》这部电影比起电影本身,更像一次技术实验。电影是如何呈现、其承载的技术革新才是重点。要理解这个点,得先了解两个关键词:①3D大家都熟悉,4K分辨率(x)相比目前电影普遍的2K来说画面呈现会更精细。我们平时看的电影标准格式都是24帧,意思是一秒钟内播放24个画面,使这个画面连续地动起来。事实上电影在诞生之初采用的是16帧拍摄,画面有较强的顿挫抖动感。后来根据后期经验结合视觉体验,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将24帧确定为电影的标准格式。理论上来说,帧率越高画面就会越流畅,当初《霍比特人》用的48帧就已经被称为高帧率。在16年李安导演拍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之前,没有人采用过帧这样的超高格式来拍摄电影,而这一次安叔再次将其运用到了新电影中。总结一下就是:3D让画面逼真,4K让画面更清晰,帧让动作更流畅。尤其是动作戏时的快镜头,高帧率让每个动作的各种小细节都清晰可见,质感写实到没朋友。当然也有观众会认为这样反而欠缺了镜头的重点,导致画面看起来电影感不足,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喜好不同观感就会不同。②电影中年轻二十岁版的史密斯junior是完全由特效创造的数字化真人,李安在首映上就调侃说花钱搞这个比威尔·史密斯本人贵多了。这种动作视觉捕捉后的CG真人特效运用的电影其实不少,但要么出场画面极其有限,比如美队3里年轻二十岁的钢铁侠;要么就做得跟在线网游似的比如《爵迹》。《双子杀手》里junior出场画面则占据大量篇幅,而几乎在绝大多数时候肉眼已经很难分辨特效,在超清镜头下人物脸上的血管毛孔都清晰可见。整个故事情节的确是很很很老套,看完觉得剧情基本都在宣传海报上了,毕竟克隆什么的真的就是二十年前的剧本,和我一样暗搓搓期待反转的可以歇菜了。不过junior第一次出场那段戏我很喜欢,节奏配乐衔接很棒,中间一段暴力摩托让我顺便回忆了下童年。最后再感叹一下威尔·史密斯真是好绝一男的,越老越有味看得我啧啧称奇。3年前在比利林恩上映时,全国只有北京和上海各一家电影院达到了标准进行放映,而现在《双子杀手》在国内多个地区多家影院都有帧场次。所以我的建议是,对电影技术创新感兴趣的,要看就一定要选顶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