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源果汁可以说是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但最近却是债务缠身,前景不容乐观。究竟是发生了什么让曾经的行业龙头变成了今天的模样,也许这一切还要从一家濒临破产的罐头厂讲起。
一、罐头厂的救星年,已到不惑之年的朱新礼突然放弃了沂源县经贸委副主任的铁饭碗,响应号召下海经商,接手了县里一家濒临破产的水果罐头厂。他要面临的不只是一家停工待产的工厂,还有上百张等着吃饭的嘴和几百万元的债务。
面对缺少资金的困境,朱新礼主动找到一家外资企业,希望可以向他们借款购买新的生产线,相应的工厂以后生产的产品将用以支付贷款及利息。在对外贸易中,这样的做法叫做补偿贸易。虽然并不罕见却实实在在救活了罐头厂,不仅拥有了国内第一条能生产利乐包的生产线,还有了一笔相对稳定的订单。
不过朱新礼并不满足,因为如果只是为了偿还债务而生产,那债务还清以后公司还是会再次陷入困境。为了打开市场,朱新礼开始研发新品,最终决定将一款浓缩苹果汁作为公司的主打产品,并在一次国际展会上成功拿回了一笔万美元的订单。
朱新礼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彻底盘活了这家一度濒临破产的企业。不仅升级了产品,还为企业打开了国外市场,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却也为日后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埋下了伏笔。
二、步步为营在随后的几年里,汇源果汁稳步扩张,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就在一切步入正轨时,朱新礼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去北京建厂,进而布局全国。
朱新礼的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过于冒险,因为建厂需要大量的资金。虽然经过几年的发展,汇源果汁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但是建厂所需的资金也不是一个小数。况且要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拿地、建厂、销售,相当于一切从新开始,更是难上加难。
在朱新礼的坚持下,终于有部分员工愿意跟随他一起前往北京,在安排好工作后,他就带着一支30人的团队出发了。每每回忆起那段在北京创业的日子,朱新礼总是感慨万千,虽然十分不易,但结果是好的。工厂建好了,名声也打响了,汇源走出了布局全国的第一步。
汇源的快速崛起引起了资本的